“00后宝妈”走红直播平台很可怕,更可怕的是她们以此为荣
这些“00后宝妈”并没有感觉自己做得不对,反而以此为荣,以成功为鹄的的价值观念取代了一切,这恰恰是她们最悲哀的地方。
全文1467字,阅读约需3分钟
最近几天,陆续有网友爆料某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“00后宝妈”,从14岁到17岁不等,大多是念初中时怀孕辍学,靠在平台上发布孕期视频和母子互动成为“网红”,动辄吸引到上万粉丝。
▲视频平台截图。
只是,令网友诧异的是,这些“00后宝妈”并不像新闻里的早孕妈妈那样惊慌失措或者感觉自己做得不对,相反,她们以此为荣,小小年纪就成了妈妈,似乎更早一步成为人生赢家。
▲视频平台截图。
“00后宝妈”的身份帮助她们成为网红,收获了来自粉丝的赞美和打赏,不少人也通过这个方式赚到不少钱,这反过来吸引了更多“00后宝妈”进驻平台。
14岁的小姑娘成了妈妈,并且把这些图片上传到微博微信等平台时,丝毫没有察觉到这有什么不妥,网友震惊之余更多是痛心。究竟是谁催生了“00后宝妈”?何以她们如此“无知”?
━━━━━
互联网加速童年的消逝
在主流社会的想象中,十几岁的孩子应该是天真、善良、无忧无虑的。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,我们对他们的想象延续的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儿童观,它建筑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,被视为与成人相区隔的群体。
他们应该远离成人世界,需要被成人关心和呵护,如此他们才能成为“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,是体脑发达、身心健康的人”。
▲视频平台截图。
但很显然,“00后宝妈”彻底粉碎了我们关于儿童以及青少年的想象。波兹曼早在《童年的消逝》一书中就指出,电视的出现,让媒介利用通俗易懂的图像世界与全新的传播模式,向儿童一览无余地呈现原本只属于成人的秘密,将他们不曾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一股脑地灌输给他们。儿童与成人在语言行为、饮食习惯、休闲娱乐等诸多方面日趋同质化,“成人化儿童”现象愈发严重。
在信息时代的今天,波兹曼所恐惧的电视也成了传统媒体,儿童和青少年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快、更便捷、更广泛地知道成年人的世界和秘密,儿童和青少年消逝得更快。
当家长们还以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时,孩子们早就在互联网上知道了性、物欲、权力、暴力、关系以及潜规则,他们复制着成人世界的行为准则和游戏规则,虽然他们并没有成年人的心智、成熟、责任意识以及法律意识。
这就是问题的棘手和尴尬之处,童年、青少年的消逝或许已成为一种既定的事实,但我们整个社会——无论是观念、教育甚至法律法规,都没有跟上这个节奏。孩子们虽然知道生理上的性,但他们对于性道德、性的责任却一无所知,家长和学校却依旧对性讳莫如深。
━━━━━
以成功为鹄的的价值观消弭羞耻感
性教育的落后和缺席,是“00后宝妈”大量出现的直接原因。青少年堕胎、暴力、犯罪等事件的频发,也是同样的源头。
但加剧儿童以及青少年消逝的罪魁祸首,并不仅仅是信息时代;诸多资本的运行逻辑,也建立在“儿童成人化”的基础上,给粉丝们传递“不断努力、向上、打拼厮杀”的成功观,青少年们被资本的运行逻辑催熟,不得不过早地习得成人世界的规则,以迈向“人上人”的人生巅峰。
她们挺着大肚子,不辞辛劳地在网上直播,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,相反,她们认为,我这是凭自己的努力打拼,我这是在为我的孩子打造更好的未来。
以成功为鹄的的价值观念取代了一切,这是新自由主义伦理塑就的竞比之心和青少年想象,只要青少年努力、上进,最关键的是,他们成功了,那么其他评价标准就不再重要。
▲视频平台截图。
那些“00后宝妈”之所以丝毫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,甚至将自己的经历视为荣耀拿到网上炫耀,就是这一观念在起作用,我是网红我很努力我能赚钱,其他的,who cares?
在这事上,平台终究只是“现实社会中不同阶层和维度的镜像”,它只是揭开了社会日益严峻的“儿童成年化”现象的帷幕。该如何安放儿童和青少年,该给他们一个怎样的世界,亟需整个社会给出更好的解答。
文/曾于里 编辑 新吾 校对 郭利琴
值班编辑:一鸣 张一对儿
推荐阅读:
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“沸腾”
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
欢迎朋友圈分享